1978年11月的一天,刚刚上任的香港招商局第29代掌门人袁庚,在香港召开的招待酒会上推介蛇口,将当时荒滩一般的蛇口赞为中国的夏威夷:“那里的海滩上布满了绵绵细沙,海风吹过,树林在阳光下瑟瑟抖动。”此前,袁庚是交通部外事局局长。
如今的蛇口,再无荒芜。40年间,蛇口从一个仅有4000多人的渔村,蜕变成拥有40万人、GDP超千亿的滨海新城。
蛇口微波山脚下时间广场上伫立着一块醒目的招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似乎还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深圳市蛇口工业区时间广场
“时间广场就是1979年蛇口工业区开山填海‘第一炮’的原点。”今年已经68岁的周为民指着那片地告诉记者。作为袁庚当时从清华大学招来的首批大学生之一,周为民很快成为蛇口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此之前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
实际上,早在1978年4月,国家计委、外贸部就派遣经济贸易考察组赴香港、澳门实地考察。之后考察组向中央建议,借鉴港澳的经验,把靠近港澳的广东宝安、珠海划为出口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游览区。1979年1月6日,广东省和交通部共同起草《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1月31日,李先念代表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同意将深圳南头半岛的50平方公里(后实际确定为9平方公里)土地交招商局建立广东宝安工业区。
《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
今天,在位于蛇口的招商局历史博物馆中可以看到这份文件的原文展出件。和这份报告同台展出的,还有一份地图复印件,上面有一条清晰的铅笔印。为什么李先念划出的50平方公里土地后来变成了9平方公里?原来,当时李先念对袁庚说,“给你们一块地可以,就给你们这个半岛吧。”但是向来胆大的袁庚却没敢要整个半岛,只要了顶端的一部分。
当时的袁庚已经62岁,周为民曾多次听到袁庚在公开场合讲述“这一小片狭长的土地就像试管一样”。如果说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划出的第一片试验田,那么蛇口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根试管。
1979年1月,广东省决定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开发建设出口基地。此后,广东省委提出,广东的对外开放应该先走一步。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汕头举办出口加工区。
中央要求广东进一步组织论证,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在如何命名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是叫“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还是“投资促进区”问题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他还针对特区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建设正式通过立法程序确定下来。
深圳市蛇口工业区今昔对比
(转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