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回顾
用户名: 密码:

综合信息

市场动态
上半年我国医药外贸稳步发展
时间: 2012-11-07 13:10 |点击次数: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390.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99%。中药、西药和医疗器械三大类商品进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1.17%、12.11%和14.76%,均呈稳步发展态势。

  出口量价齐升

  今年上半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总额为233.42亿美元,同比增长9.17%。出口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

  特点之一:总体量价齐升,价格上涨明显。

  上半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数量增长了5.14%,出口均价增长了3.83%,总体呈现量价齐升的可喜局面。三大类出口商品中,医疗器械类和西药类商品出口量价齐升,只有中药类商品出口数量下降,幅度为11.34%。就金额而言,医疗器械类出口增长最大,为13.93%,中药类和西药类出口增幅分别为9.57%和6.55%。

  特点之二:主流市场基本稳定,新兴市场增长较快。

  上半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到219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是我国医药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额比重高达86.43%。我国对三大市场出口额均有所增长,对北美洲出口增幅最大,为14.07%,对亚洲和欧洲出口的增幅也均超过5%,显示我国出口主流市场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上半年,我国医药产品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格局没有改变,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前十大目的地依次是美国、印度、日本、德国、韩国、荷兰、中国香港、英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我国对前十大目的地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7.55%,可见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市场仍然比较集中。

  特点之三:大类产品表现各异,龙头品种出口形势尚好。

  医药产品类别差异大,上半年表现分化明显。中药类产品因原料价格上涨,总体出口价格上涨较大,出口数量明显萎缩。

  西药类产品中,西药成药出口数量和均价均大幅上涨,最终出口额增长超过33%。

  医疗器械类产品中,一次性耗材、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口腔设备与材料出口量价齐升,金额增幅在17%~31%之间,发展势头较好。

  特点之四:民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三资”企业贡献4成业绩。

  上半年,具有出口实绩的医药企业共有24089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75.87%,“三资”企业占比17.36%,国有企业占比6.75%。民营企业完成了60%的出口量和46%的出口额,占据出口的半壁江山。“三资”企业虽只完成了30%的出口量,却完成了37.5%的出口额,贡献率几近4成。3类企业中,民营企业出口量价齐升,出口额同比增长近17%;“三资”企业出口数量增长6%,价格微降;国有企业出口均价最高,且同比上涨12%,但出口数量下降超过11%。

  进口增长强劲

  上半年,我国医药产品进口总额达156.93亿美元,同比增长19.21%,高于出口增幅10个百分点,反映出国内医药市场的蓬勃发展和我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进口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特点之一:三大类产品进口强劲增长,中西药价格明显上升。

  上半年,三大类商品进口持续增长,进口额增幅在15%~22%之间。其中,西药类产品进口额涨幅最大,达21.33%,国内医药市场需求明显增长。西药类和医疗器械类商品是我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比重高达97.58%。两大类产品进口量价齐升,医疗器械类商品进口数量增长近13%,中药类商品进口均价上涨16.99%,西药类商品进口均价也上涨了12.12%,反映出进口医药产品档次提升。

  特点之二:欧美市场价格高企,亚洲市场供应量激增。

  欧洲、北美洲是我国医药产品进口主要来源地,比重高达72.85%。上半年,我从欧洲、北美洲进口额同比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21.7%和20.9%。另一重要的进口市场——亚洲,进口数量明显增长,增幅近16%,尤其从中东市场进口量增长幅度达105%,从东盟的进口数量也增长近29%.

  我国医药产品进口来源国排名前10位的是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法国、爱尔兰、英国、意大利、瑞典和韩国,我从前10国的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74.27%,反映出我国医药产品进口来源地集中度较高,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格局保持稳定。我从前10国进口额普遍有10%以上的增长,60%的进口额增幅超过20%,从意大利进口增幅超过44%,从瑞士进口增幅也达近39%。

  特点之三:制剂进口居首,高端设备靠前。

  西药成药位居我进口医药产品之首,进口额近50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30.42%。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以43.8亿美元的进口额排名第二,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也达27.91%。

  特点之四:“三资”企业进口金额占比过半,民营、国有企业实力相当。

  上半年,我国有医药产品进口实绩的企业有12783家。其中“三资”企业占比46.19%,民营企业占比43.76%,数量相当。“三资”企业完成了49.66%的进口数量和53.95的进口金额,占据半壁江山。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则分别完成了29%和21%的进口数量以及24%和20%的进口金额。

(摘自:中国医药报 2012-11-07)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27 0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