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将进入“十二五”规划阶段,医药这个被国家列入战略新兴产业的朝阳产业,目前汇集了资本、人才、技术和创新政策等各方期待的目光。
中国医药产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一路经济腾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9年,医药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万亿元,2010年有望再创新高,各项预定目标已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外贸表现出更加迅猛的增长势头,化学原料药、医用敷料和耗材的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快。医药产业内涵与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在百姓社会生活与国民经济建设当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为下一步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凭借着成本和后发优势,中国医药产业在过去的三十年走完了由缺医少药向制药大国演变的路径。同时,进一步的产业升级规划在2010年11月9日《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出台之后,更显得必要和紧迫。
《意见》由工业与信息化部、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三部委联合制定,提出了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出口结构五个方面的结构调整的任务和目标,制定了鼓励技术创新、完善集中采购和临床使用政策、发挥药品价格杠杆调节作用等11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我国医药行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毋庸置疑,刚性的需求、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药品和诊疗方式的升级换代带来医药行业的内生增长,财政投入的加大、消费的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因素又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加速度,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严格的准入制度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才是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而我国的医药产业正面临着这样一个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基础得到全面夯实,整体生产与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目前共有7346家药品生产企业,1350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可生产化学药品制剂60个剂型、4500余个品种,制剂产能居世界前列;生产各类生物制品300多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余种;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核磁共振装置等47个大类3000多种医疗器械产品。
2006~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约1倍,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9%。2006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5316.9亿元,其中,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和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048.3亿元、1441.4亿元、1149.7亿元、448.7亿元和397.7亿元。至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已达10382亿元,其中,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837.5亿元、2758.6亿元、1998.0亿元、950.0亿元和887.2亿元,呈现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2006~2009年,全行业百强企业的集中度已从不足40%上升到42%,规模超过80亿元的药企达6家。从业人员数量也从2006年的140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68万人。
2006~2009年,医药进出口一直以高于GDP增幅2倍的速度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5%,进出口额从2006年的297.4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507亿美元,增长约70%。其中,出口额从2006年的189.5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320.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9.1%;进口额从2006年的107.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86.7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20%。贸易竞争指数保持在26%~30%的水平,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医药进出口占全国整体进出口的比重从2006年的1.7%上升至2009的2.6%,占世界医药贸易的比重亦从2%上升至5%。
良好的政策与产业基础,已经为产业升级明确了方向和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关键是如何前进。
(摘自:医药经济报 2010-12-31)